
紅軍長征眾人皆知,但是還有一批人可謂文化長征。1940年浙江大學在抗戰(zhàn)烽火中從遙遠的“天堂”之地西遷至遵義辦學,在近七年的崢嶸歲月里,他們克服重重困難,勵精圖治,取得卓越的非凡成績,被譽為“東方劍橋”。
期間,它不僅與遵義、董酒建立了難以割舍的屢屢情誼,而且為董酒積淀了未來發(fā)展的無形價值和品牌優(yōu)勢。
林茂前:董酒名字的由來,有一種說法,就是抗戰(zhàn)時期,浙江大學西遷至遵義辦學,那個時候師生們經(jīng)常到城郊鄉(xiāng)間進行社情、民俗民風調(diào)查。一日,當他們來到董公寺一帶,累乏之際,有一種特殊的酒香味,讓他們尋蹤而來。然后他們到了酒坊,應邀品嘗了酒坊釀制的窖酒,而后教授們對這種入口甘醇、綿香奇特的酒贊不絕口。這些學識淵博的教授們感覺這酒很好,但是酒名太冗長。于是,他們向酒坊主人說:取“董公寺窖酒”的一頭一尾兩字,作為這種酒的名字“董酒”。
此外,有教授學者認為,首先此酒用了上百種本草制曲,而“董”字的草字頭與“草”同義,“重”有數(shù)量多的意思,那么“董”
字可寓意為“百草”;其次,《楚辭・涉江》中“余將董道而不豫兮”中的“董”字有正宗、正統(tǒng)、大道、大義之蘊意,此酒的釀造工藝和配方都是千百年來對中華民族白酒文化的傳承,毫無偏離,正是以“白酒之正”為方向;再次,此地又叫董公寺。三者機緣的絕密巧合,教授學者們提議,將此酒命名為“董酒”。
元朝宋伯仁在《酒小史》中明確記錄了“漢武百味旨酒”。所謂“百味旨酒”就是“上百種本草連同糧食、酒曲等釀成的酒”,古代中醫(yī)稱一種藥為一味藥,因此,漢武帝喜愛的“百味旨酒”,用藥數(shù)目與今天的董酒基本一致,不同之處只是“百味旨酒”是“甜酒”,董酒是蒸餾白酒。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帛書《雜療方》中可看到我國迄今為止發(fā)現(xiàn)的最早的釀酒工藝記載,其中也加入藥材,而其整個工藝流程,竟然和董酒的工藝有著驚人的相似。由此可見,在釀酒過程中加入本草,是傳承幾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和酒文化。董酒正是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中生根、萌芽和茁壯的。
賈翹彥:董酒采用小曲和大曲工藝,加入130多味本草,其中小曲90多味,大曲40多味,從而造就了董酒獨特的香味組成成分,除它本身的醇香、酯香外,還有淡淡的舒適藥香。后來,國家有關(guān)權(quán)威部門把它定位為“董香型”白酒。據(jù)董酒廠志,浙大農(nóng)化系主任楊守真曾任遵義酒精廠(董酒廠前身)廠長,浙大西遷與遵義結(jié)下了不解之緣、與濃郁董香毫書文軍長征西遷情結(jié)。烽火連天、酒氣彌漫時,董酒正秉承“文軍西遷”之精髓,認真?zhèn)鞒辛η髣?chuàng)新,以誠實對待傳統(tǒng),在堅守中追求超越。